12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编审安春英老师做客新葡萄163期外语论坛·专家讲道,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做了题为“中国的非洲国际关系研究:缘起、发展和走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新葡萄国别与区域暨世界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王战教授主持。
安春英首先谈论了国际关系的内涵。她认为,国际关系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安春英将国内“国际关系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以学术评论为主的研究萌芽阶段(1949-1977年);学术规范的学科初创阶段(1978-1999年);学科反思下的学术自觉发展阶段(2000-2009年);中非关系研究引领下的学术研究深化阶段(2010年以来)。以这四个阶段为纲,安春英详细介绍了各个阶段国内相关学者就非洲国际关系所做的研究。
在萌芽阶段,中国对非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旨主要是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研究视角体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此时的议题聚焦在世界各行为主体之间在非洲大陆展开的合作、矛盾、斗争等等。此时的非洲国际关系研究力量非常有限。
在学科创立阶段,中国的非洲国际关系学科向着系统化不断发展,研究视角也有所拓宽,涉非的域外利益攸关大国对非政治与外交关系成为研究重点。此时的研究开始从国际评论走向规范化的学术研究,出现一批本土化、原创性的专项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学术交流的大门被打开。
在学术自觉发展阶段,相关研究重点聚焦于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非洲的国际战略与国家利益研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阶段,关于“非盟”的研究成为热点。中非关系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从国际体系变迁视角研究中非关系;二是中非关系研究中心下沉到具体领域。
在学术研究深化阶段,学界提出了不少涉及中非关系研究的新理念、新思想,丰富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理论,推进了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学术研究选题注重现实问题与学术命题的有机结合,关注新领域和新问题。此外,一些传统议题的研究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深化,并且研究范式与方法出现转型与创新。
讲座最后,安春英针对当前中国的非洲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补齐短板,完善学科体系;二是努力构建自主性学术体系,探索本土化理论与研究新方法;三是选择多元化研究方法,且不断探索新方法;四是加强学术话语传播能力建设。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氛围热闹非凡,与会人员获益匪浅。与会人员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安春英进行了交流互动。讲座达到了预期效果。
专家简介:
安春英,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编审,兼任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洲经济、非洲减贫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著述:《非洲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专著,2010年)、《中非减贫合作与经验分享》(智库报告,2018年)、《中国对非减贫合作:理念演变与实践特点》(论文,2019年)、《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恩施州利川篇》(智库报告,2020年)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