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科研进展

华中师范大学刘彬谈“走向基于语言运用的语法研究范式”
作者:杨凤霞编辑:付兆佳审核:时间:2019-11-22点击:

11月21日下午4点,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刘彬讲师坐客我校,在一教105室为新葡萄8883官网AMG师生开展了“走向基于语言运用的语法研究范式--以“怀疑”的词汇歧义和语义识解为例”主题讲座。

刘彬老师首先以复杂的“怀疑”为引言,对汉语动词“怀疑”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例句解析指出“怀疑”存在两种几乎相反的意义:不相信VS有点相信、猜测。他提出,不仅是汉语,其他语言的“怀疑”类动词的义项区别跟宾语的评价色彩也存在紧密的推导关系,还发现语义结构与其背后的概念结构近乎一致,都是基于“疑善信恶”这种反常思想,并以英语中的“doubt”和“suspect”为例进行了详解。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三大未解之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前人通过研究提出的“疑善信恶”原则在某些语境中失效了,且后续研究提出的依靠三种方法协作识解过于繁琐,刘彬老师考察了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得出“怀疑”两个义项的分布特征,试图找出一些倾向性特征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开始探索更为一般,更具适用性的策略,进而提出了“疑实信虚”原则,他讲解了疑信博弈的概率倾向和词汇标记,以及怎样识解带疑问宾语的“怀疑”的意义。通过“疑实信虚”原则,解释了根据客体论文的评价色彩无法识解的特例,解释了“超预期”与“不很相信”是无标记组配,而“可能”跟“猜测”是无标记组配,以及如何识解带疑问宾语的“怀疑”的意义的偏向性等问题。

结语部分他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总结先贤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问题--考察大规模真实语料库--归纳“怀疑”两义项的分布特征--提出“疑实信虚”识解原则,实践了一种基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形的语法研究的范式。

在讲座问答环节,新葡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严琼就语言本体与学科交叉之间的学习困惑提出了疑问,刘老师结合自身学习经验给出了方法和建议;新葡萄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陈秀琼就自身翻译实践中遇到英语不够精通,而汉语也处于弃置状态的尴尬困境提出问题,刘老师也耐心解答。最后,刘老师就学术成果投稿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人物简介】刘彬,男,1989年出生,江西吉安人,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讲师,2019年入选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人才计划,目前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其中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学术奖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