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科研进展

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心举行“翻译学术论文写作与思考”讲座
作者:陈依凡编辑:付兆佳审核:时间:2021-04-28点击:

427日下午,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心邀请曾文华和刘玉芹两位骨干老师,在院A102会议室做了题为“翻译学术论文写作与思考”的联合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张瑞嵘副教授主持。

曾文华老师的主题是“《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注释的认知语用探索”,她基于认知语用理论的关联原则,选取《浮生六记》的三个英译本——林语堂本、白伦与江素惠本、桑德斯本,深入分析了这几种主要版本的文化注释问题。曾老师指出,林本文内注最多,白本则多尾注,二者均注重人名和地名注释,而桑德斯本多脚注,注重对历史事件、传说人物的诠释。译者注释策略的这种差异,跟时代特点和个人的文化立场等因素相关联,是交际语境、交际目的、译者偏好、译者能力和读者需求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浮生六记》三个英译本译者所采取的注释策略总体上符合最佳关联原则,而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证明认知语用因素的确会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影响。在讨论阶段,龚献静教授与曾老师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在文学文本中的适用性,覃江华副院长则建议扩大理论视野,不局限于关联理论视角,结合读者反馈以及编辑出版等因素,综合分析注释的类型、比重、分布等是否会受到认知语用因素之外的影响。其他老师们也提出了从文化视角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是否符合关联理论,重点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与批判性等方面的建议。

 

随后,刘玉芹老师做了题为“近代期刊译介林学文献初探”的报告,她从刊登林学译介文献的期刊、林学各学科译介情况、各时期林学译介文章刊载情况、译文来源国和译者群体等几个维度,梳理了晚期民国时期的林学文献翻译的历史脉络。刘老师指出,晚期林学文献的译介主体主要由传统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组成,而民国时期则转变为以齐敬鑫、汤丙南等为代表的一批林学专家;译介语体从文言逐渐转变成白话,译介内容由浅入深,涉及领域逐渐扩大,并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林学译介的小高潮。在讨论阶段,覃江华副院长提出论文可以采用更为丰富的图表样式,并建议论文框架参考拉斯韦尔的传播学模式或采用实证研究常见的IMRD结构。张瑞嵘主任认为论文选题很有研究价值,史实列举丰富,可进一步提炼观点,并观照目前林学文献译介现状与需求,提升论文的现实意义。

 

本次讲座是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心首次以教师待发表论文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作者对论文选题、主要内容以及撰写过程讲解,向与会教师提出建议的方式,梳理了翻译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深入探讨了相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使得新葡萄教师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交流,对翻译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分享: